氣候變化:古代文明的終結者

格陵蘭的變遷、瑪雅文化的衰落、兩河流域文明的消亡……氣候專家認為,氣候變化使這些強盛一時的古代帝國最終走向了衰亡。

格陵蘭原意是“綠色的土地”,但現(xiàn)在的格陵蘭卻是北半球最大的冰原。在其21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約有六分之五為冰川覆蓋。如果這些冰全部融化,融水流進海洋,全球的海平面會上升6.5米。

關于格陵蘭的名字的由來,有一個故事一直傳到今。在一千多年前,一個叫紅毛艾迪克的人,因殺人罪被逐出挪威,到了冰島,但他在冰島又因犯下兩次命案,被當?shù)氐淖h會驅逐出冰島3年。公元982年,紅毛艾迪克和其他一些走投無路的人乘船向西航行,經過四天四夜,他們見到了陸地、一系列幽深的峽灣,沿岸的山坡上長滿了翠綠的植物,灣內的海水里游動著魚群。他們就在這個水草豐美的地方住下來了。3年放逐期滿后,紅毛艾迪克回到冰島接他的妻子,并鼓動更多的人到這里墾殖。為此,他給這個地方起了個很吸引人的名字——格陵蘭。到公元1100年,格陵蘭威金人(北歐海盜)已達到3000人。但好景不長,到13世紀中后期,氣候開始變冷,冰川前進,凍土層也開始增加,農業(yè)收成越來越少,氣候變冷致使海上浮冰和冰山大面積擴張,由格陵蘭通往冰島和挪威的北部航線被迫放棄,商船必須向南繞行很遠才能到達西北歐,增加了聯(lián)系和貿易的困難。格陵蘭拓居地開始沒落,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最后一名格陵蘭威金人帶著他們的“綠色”夢想從地球上永久地消失了。

古氣候學家的研究和考古學家的考古成果,都證明了氣候變化促成格陵蘭威金人的滅亡。墓葬內遺骨的測量表明,格陵蘭威金人的個頭到后來越來越矮,說明拓居地發(fā)展的晚期,生存條件每況愈下,生活正在變得日益艱難起來,直到最后的滅亡。

中東的兩河流域是典型的干旱區(qū),但是在4200多年前,阿開德人卻在那里建立了阿開德帝國,并且曾經創(chuàng)造了繁榮的文化,強盛一時。當時的阿開德人生活在現(xiàn)在的幼發(fā)拉底河流域,但考古發(fā)現(xiàn),從公元前2280年開始,阿開德人越來越少,阿開德帝國也逐漸消亡了,可是其滅亡的原因卻一直使史學家們感到困惑。最近幾年,美國耶魯大學的一個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組,在中東的也門灣進行海底鉆探,他們對海底沉積物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阿開德帝國滅亡時,在幼發(fā)拉底河流域有一個干旱時期,這個干旱時期大概持續(xù)了3個世紀,這個干旱時期表現(xiàn)為沉積物的組成和風吹來的顆粒物的不同。通過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可能從亞琴海、幼發(fā)拉底河,一直到印度河流域都是干旱的。歷史上也有相關記載,在阿開德帝國滅亡后,當?shù)氐娜酥饾u減少,但是在阿拉伯半島南邊的沿海地區(qū)和兩河流域南邊的人卻增加了??茖W家推斷,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可能是北部比較干,而南部降水增加,或比較濕潤,變得比較適合人類生存,所以造成了人類居住地的改變和阿開德帝國的滅亡。

南美的印加帝國在歷史曾經非常強大,盛極一時,他們在印第安山上建造的大量廟宇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但人們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就是在距今2800年以后,這種廟宇越來越少了。最近幾年,美國的一位科學家通過研究,從氣候變化的角度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