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溪是一座山城,它的山陵丘地面積占了耕土面積的98.6%。在資溪行車,彎彎曲曲,路兩邊卻是風景如畫,人在車里,身體隨著車子一會向左傾,一會向右倒,用資溪縣副縣長鄧泉興的話來講,這種感覺叫做“幸福的小拐彎”。

今天,我們“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一行人便是在無數(shù)的“幸福小拐彎”中,開始與資溪親密接觸。

氣候變化中國行手記之二:幸福的小拐彎
面包“小提琴”

資溪是中國的面包之鄉(xiāng),在資溪“生態(tài)立縣,綠色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中,面包也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勤勞的資溪人帶著制作面包的技術走出資溪,走向全國,也留給了資溪一個完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在資溪的面包培訓基地不少,我們有幸走進其中的一家培訓學校。教學樓的外面掛著“知識改變命運,技能成就未來”的大條幅,教室里,一群學生們正在學習奶油的花樣制作,他們中有的是資溪本地人,也有一些是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希望通過掌握一技之長,去打拼贏得一個美好未來。

氣候變化中國行手記之二:幸福的小拐彎
“知識改變命運,技能成就未來”

資溪面包其實并不單純是指面包,它也包括了很多其他的西點,而資溪面包,也不是一個連鎖的品牌,它是資溪人在外闖蕩的一門技術,很多的知名蛋糕房,都和資溪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例如在北京比較受歡迎的味多美、好利來,里面也有很多資溪的面包師。

面包技術在1987年由兩個退伍軍人不經意間帶回資溪,在十多年的時間里,親幫親,鄰幫鄰,逐漸形成為一種產業(yè),資溪縣政府也在其中看到了生態(tài)發(fā)展的契機,于是大力引導和鼓勵面包產業(yè),可以說,面包是資溪的福星。我們當然也品嘗到了正宗的資溪面包,味道真的很不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