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天氣網號召10個大城市的小伙伴加入藍天日記拍攝計劃,記錄下了北京、呼和浩特、沈陽、鄭州、南京、合肥、武漢、長沙、重慶、南寧每日天空顏值。
2016年,霸王級寒潮頻刷新最冷紀錄,廣州迎近49年來首雪……天氣大數據帶你回顧這一年,最出乎意料的盤點,最接地氣的城市天氣PK,你家上榜了嗎?
霧天發(fā)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比平時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我國有十大團霧最易發(fā)的高速公路。
旱災歷史
據資料顯示,已列入“世界100災難排行榜”的1199年初的埃及大饑荒、1898年的印度大饑荒和1873年的中國大饑荒都是因為干旱缺水造成的,千百萬人死于非命。
全世界上世紀發(fā)生的“十大災害”中,洪災榜上無名,地震有3次,臺風和風暴潮各一次,而旱災卻高居首位,有5次,它們是:
1920年,中國北方大旱。山東、河南、山西、陜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災,災民2000萬,死亡50萬人。
1928—1929年,中國陜西大旱。陜西全境共940萬人受災,死者達250萬人,逃者40余萬人,被賣婦女竟達30多萬人。
1943年,中國廣東大旱。許多地方年初至谷雨沒有下雨,造成嚴重糧荒,僅臺山縣饑民就死亡15萬人。有些災情嚴重的村子,人口損失過半。
1943年,印度、孟加拉等地大旱。無水澆灌莊稼,糧食歉收,造成嚴重饑荒,死亡350萬人。
1968—1973年,非洲大旱。涉及36個國家,受災人口2500萬人,逃荒者逾1000萬人,累計死亡人數達200萬以上。僅撒哈拉地區(qū)死亡人數就超過150萬。
在以上5次世界性特大旱災中,我國占有3次,均發(fā)生在解放前。新中國成立后,也曾發(fā)生過兩次規(guī)模較大的旱災,并被納入近50年來我國“十大災害”之列。
第一次是1959—1961年,歷史上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全國連續(xù)3年的大范圍旱情,使農業(yè)生產大幅度下降,市場供應十分緊張,人民生活相當困難,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劇增加,僅1960年統(tǒng)計,全國總人口就減少1000萬人。
第二次是1978—1983年,全國連續(xù)6年大旱。累計受旱面積近20億畝,成災面積9.32億畝。持續(xù)時間長,損失慘重,北方是主要受災區(qū)。
回顧生物進化和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干旱不僅導致恐龍滅絕,使生物界幾度瀕臨毀滅,而且也曾使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遭受過許多挫折:
古希臘偉大文化的中心——位于雅典西南100公里,歷經幾世紀繁榮文明的邁錫尼(Mycenae)古,于耶穌誕生前1200年前后,因為旱災及由旱災引起的饑民暴動而變?yōu)閺U墟,邁錫尼文化也隨之徹底毀滅。
唐天寶末年到乾元初,公元8世紀中期,連年大旱,以致瘟疫橫行,出現過“人食人”,“死人七八成”的悲慘景象,全國人口由原來的5000多萬降為1700萬左右。
明崇禎年間,華北、西北從1627年到1640年發(fā)生了連續(xù)14年的大范圍干旱,以致呈現出“赤地千里無禾稼,餓殍遍野人相食”的凄慘景象。這次特大旱災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與此類似的另兩次大旱災發(fā)生于1720—1723年和1875-1878年間,災民因饑餓而出現“人相食”的縣數分別為48和38個,其中有4個縣井泉枯竭或河溝斷流。
光緒初年的華北大旱災。
這次大旱的特點是時間長、范圍大、后果特別嚴重。從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續(xù)了整整四年;受災地區(qū)有山西、河南、陜西、直隸(今河北)、山東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蘇北、皖北、隴東和川北等地區(qū);大早旱不僅使農產絕收,田園荒蕪,而且。餓殍載途,白骨盈野”,餓死的人竟達一千萬以上!由于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為主,而這兩年的陰歷干支紀年屬丁丑、戊寅、所以人們稱之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稱“晉豫奇荒’、“晉豫大饑”。
此類例子在人類歷史上舉不勝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