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長征——記橫穿南極大陸的第一個中國人秦大河
1990年橫穿南極時,秦大河面部的凍傷和紫外輻射傷。

南極,神秘而又富于魅力。對于科學工作者來說,南極更是一塊寶地。它是研究地球氣候與環(huán)境變遷的獨一無二的最好場所,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為了深入探索這塊大陸奧秘,一支由中、美、前蘇聯(lián)、法、英、日6個國家的6名隊員組成的國際橫穿南極考察隊,僅僅靠著滑雪板,帶著運載物品的狗拉雪橇,于1989年7月28日從南極半島的頂端出發(fā),開始了舉世矚目的南極“長征”。時任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副研究員的秦大河就是這支“長征”隊伍中的一員。

這次橫穿南極考察的“終點”是位于東南極的前蘇聯(lián)和平站。國際考察隊為橫穿南極選定的是一條最為艱難的路線,所以每個隊員必須在體力、精神和技術(shù)上做好最充分的準備。訓練期間,隊員們還接受了嚴格的體格檢查。很壯實的秦大河沒想到,在檢查牙齒時卻發(fā)現(xiàn)了問題,硬是一下子拔掉了10顆牙,換了假的。他深知,如果牙不好,飯就吃不好,在那種體力消耗極大的情況下,是無法堅持到底的。

1989年7月26日,國際橫穿南極考察隊全體隊員從中國的長城站所在的喬治王島飛抵位于南極半島拉森冰架北端的出發(fā)地點——海豹冰原島峰。28日當?shù)貢r間上午9時正,6名隊員、41條經(jīng)過3年訓練的愛斯基摩雪撬狗拉著3個雪橇,正式踏上了橫穿南極的征途。

南極長征——記橫穿南極大陸的第一個中國人秦大河
1990年元月12日為和平而走到一起的六國隊員在南極點合影,左一為秦大河。

8月4日,一場強烈暴風雪襲來,持續(xù)了兩天兩夜,風速高達每秒35至40米。兩個月內(nèi)風速超過每小時120公里的日子竟有1/4。雪層常常達到一兩米厚,有時幾乎把狗埋在雪里,使得考察隊無法前進。暴風雪來臨時,天昏地暗,能見度極差,隊員們有時連走在前面的雪橇都分辨不清;晚上從一個帳篷走到別一個帳篷都必須用繩子拴在身上,否則就會迷失方向。從8月下旬起,考察隊在南極半島進入了這次橫穿途中最危險的巨大冰隙地區(qū)。冰隙是因冰川的各個部分運動速度不同而造成的裂縫,表面常為冰雪覆蓋,實際卻是幾米甚至幾十米的深溝。如果人或雪橇從上面經(jīng)過,就有可能墜入溝底,造成傷亡,非常危險。

惡劣的天氣和自然條件,使考察隊的行進速度大受影響,有時一天只能前進兩三公里。因此通過南極半島的時間要比預定計劃慢得多。為了避免在通過“寒極”地區(qū)時遭遇特別低溫而使整個計劃失敗,考察隊不得不把雪橇的運載重量減到了最低限度,以便趕在南極的寒季(4月至10月)到來前抵達目的地。

10月中旬,考察隊到達雷克斯山區(qū),在接近賽普爾時,氣溫低達零下35到40攝氏度。一天下來,每個人都有凍傷。考察隊11月7日到達愛國高原,走完了第一段2100公里的艱難路程。這個時間比預定計劃晚了25天。他們確定了無論如何要在40天內(nèi)趕到極點的“絕對目標”。

11月10日,考察隊重新踏上征途。暴風雪仍然是那樣無情。雖然暖季已經(jīng)開始,但最高氣溫也只有零下27攝氏度,最低溫度則低達零下40度。考察隊員們天天迎著風雪嚴寒向極點挺進。結(jié)果,在12月12日就勝利到達極點,32天時間完成了1200公里的路程,比原定的40天時間縮短了8天。

12月15日,考察隊從極點開始向前蘇聯(lián)東方站進發(fā)。從極點到東方站這一帶一直被視為“不可接近的地區(qū)”,過去從未有人徒步經(jīng)過這里。東方站的溫度平均在零下50攝氏度左右,還曾經(jīng)記錄到零下89.2攝氏度的絕對最低氣溫。被稱為世界之“寒極”。但是考察隊的隊員們并未被嚇倒,他們加快步伐,兼程前進,僅用35天就走完了1400多公里的路程,1990年1月18日到達了東方站,平均每天行程40公里。他們的勝利向世界宣布:“不可接近的地區(qū)”是可以接近的。

秦大河在考察隊負責采集冰雪樣品等科學考察項目。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wù)??疾礻爢T們每天早晨5點半起床,8點鐘出發(fā),有時一天要滑雪9到10個小時,僅在中午吃飯時停留半個小時。下午宿營時,還要忙于搭帳篷、做晚飯、喂狗、準備第二天的食物。一天下來,往往精疲力盡,此時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人把飯做好,可以吃了就睡。但是,正是在每天這疲勞不堪的時候,秦大河得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勞動,去挖雪坑,采集樣品,觀察雪的剖面變化等??疾礻爮哪蠘O半島出發(fā)后,他一直堅持采樣、觀測和記錄。他所采集的雪樣后來被送往中國、美國和法國的實驗室進行氧、氫、同位素比率、痕量元素和化學成分的分析,以期建立某些元素同位素與氣候之間經(jīng)驗關(guān)系式的數(shù)學模型。通過這些研究,有可能了解地球氣候與環(huán)境近幾萬年來的變遷情況,從而掌握其今后演變方向。

考察隊離開極點后,進入“不可接近地區(qū)”,這對秦大河來說,可是個絕無僅有的好機會。因為在這里采集雪樣最為理想,雪樣未受任何污染和干擾,是非常珍貴的研究資料。12月18日,考察隊來到極點以東約500公里的地方。秦大河不顧勞累,一口氣挖了個兩米半深的雪坑,開始進行觀測、采樣。由于采集雪樣要避免污染,人手不宜多,所以他一直一個人干。他全神貫注地在坑里連續(xù)工作了七八個小時,早把寒冷、疲倦置之度外。從極點到東方站途中,他還對氣象進行了觀測,每天早上、中午、晚上,三次測量氣溫、風速等,取得了寶貴的氣象資料。

從東方站到南極大陸東部的蘇聯(lián)和平站,是這次橫穿南極的最后一段路程。這個地區(qū)的氣溫低,寒季比南極其他地區(qū)來得早??疾礻?月18日抵達東方站時,氣溫約零下40攝氏度。而兩周后抵達蘇聯(lián)共青團站附近時,氣溫更降至零下49攝氏度,是這次考察隊橫穿征途中所遇到的最低氣溫。6名考察隊員晚上分成三組休息,每兩人一頂帳篷。帳篷內(nèi)使用高純度白汽油取暖和做飯。睡覺時,胸前的室溫可達20攝氏度,而背脊下的地溫是零下20攝氏度。在這種情況下,早上睡醒后起床十分困難,10個手指無法伸直,只能一個一個慢慢掰開。途中吃的主要是一種壓縮干糧,由烘干的肉末和各種果仁混合制成,味道很差,但熱量豐富。按規(guī)定,每人每天要保證6000大卡的熱量。雖然味道不怎么樣,但每天必須把定量吃完。一個月中,秦大河的體重下降了15公斤。好在過了南極點后,他們又補充了一批對蝦、牛排和豬肉,每人每天1公斤。這樣吃了一個月之后,體重逐漸回升,饑餓感也就減輕了許多。

考察隊員和狗拉雪橇都在以每天40公里的速度向東滑行,位于印度洋之濱的目的地越來越近。2月14日,越過前蘇聯(lián)少先隊站后,地勢驟然下降:考察隊開始向海邊邁進了。隊員們已能感覺到海洋的影響,氣溫也在上升。離和平站只剩26公里了。6名隊員經(jīng)過最后一天的沖刺后,終于走完了全長5986公里的路程(預測距離為6300公里),于1990年3月3日當?shù)貢r間下午7點10分安全抵達這次橫穿南極活動的目的地——前蘇聯(lián)和平站,完成了史無前例的南極大陸上的“萬里長征”。

在這次橫穿南極途中,秦大河一共采集了800多瓶雪樣,獲得大量有關(guān)南極冰川和氣象的第一手資料。這對于我國后來的南極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來源于2007年03月22日《中國氣象報》作者: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