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都摘帽:倫敦花了半世紀
在市中心的皮卡迪利廣場,能見度不到10米。

事件回顧

1952年12月4日至9日,倫敦上空受高壓系統(tǒng)控制,大量工廠生產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廢氣難以擴散,積聚在城市上空。倫敦城被黑暗的迷霧所籠罩,馬路上幾乎沒有車,人們小心翼翼地沿著人行道摸索前進。大街上的電燈在煙霧中若明若暗,猶如黑暗中的點點星光。直至12月10日,強勁的西風吹散了籠罩在倫敦上空的恐怖煙霧。

當時,倫敦空氣中的污染物濃度持續(xù)上升,許多人出現胸悶、窒息等不適感,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急劇增加。在大霧持續(xù)的5天時間里,據英國官方的統(tǒng)計,喪生者達5000多人,在大霧過去之后的兩個月內有8000多人相繼死亡。此次事件被稱為“倫敦煙霧事件”,成為20世紀十大環(huán)境公害事件之一。

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發(fā)生后,英國人開始反思空氣污染造成的苦果。此后,英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規(guī)措施整治環(huán)境:

治理工業(yè)污染出臺空氣污染防治法案

霧都摘帽:倫敦花了半世紀
每天要出門上班的女工不得不戴上厚厚的口罩。

英國人開始反思空氣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的出臺。法律規(guī)定在倫敦城內的電廠都必須關閉,只能在大倫敦區(qū)重建。要求工業(yè)企業(yè)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還包括要求大規(guī)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tǒng)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1968年以后,英國又出臺了一系列的空氣污染防控法案,這些法案針對各種廢氣排放進行了嚴格約束,并制定了明確的處罰措施,有效減少了煙塵和顆粒物。到了1975年,倫敦的霧日已由每年幾十天減少到了15天,1980年則進一步降到5天。

防治交通污染大力發(fā)展公共交通

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業(yè)污染成為倫敦空氣質量的首要威脅。為此,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來抑制交通污染。包括優(yōu)先發(fā)展公共交通網絡、抑制私車發(fā)展,以及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整治交通擁堵等等。

倫敦有著強大的公共交通系統(tǒng)。有140多年歷史的地鐵是大多倫敦人出行首選。11條線路,全城270多個站點,每天300萬人次搭乘地鐵出行。市中心的地鐵站之間都步行可達,密如蛛網的線路覆蓋整個倫敦。除了地下鐵,還有城市火車、港區(qū)輕軌和幾百條公交線路分流路面人群。發(fā)達的公眾交通以及政府對非公交系統(tǒng)用車的高壓手段,讓公眾更樂意選擇地鐵或公交系統(tǒng)出行。

英國除對汽車本身和燃料等做出種種規(guī)定和管制外,一直致力于控制市區(qū)內的汽車數量,在2003年更是用收取交通堵塞費的手段限制私家車進入市區(qū)。到2008年2月,倫敦針對大排量汽車的進城費已升至25英鎊/天,折合人民幣350元/天。這大筆收入都花在了公共交通上面。對擁堵費制度雖然抱怨挺多,但事實是收費地區(qū)交通擁堵程度減少了30%。倫敦正計劃在今后20年里,把倫敦的私車流量減少9%。

高科技來幫忙新型膠水“粘”住污染物

此外,上世紀80年代,倫敦市在城市外圍建有大型環(huán)形綠地面積達4434平方公里。政府決定嘗試在街道使用一種鈣基粘合劑治理空氣污染。這種粘合劑類似膠水,可吸附空氣中的塵埃。街道清掃工已將這種新產品用于人口嘈雜、污染嚴重的城區(qū),目前監(jiān)測結果稱這些區(qū)域的微粒已經下降了14%。英國民眾也可以通過網絡查詢每日空氣質量的發(fā)布情況。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倫敦的霧天從19世紀末期每年90天左右減少至不到10天,如今只有偶爾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層薄薄的白色霧靄。從滾滾毒霧到藍天白云,倫敦經歷了血的教訓,半個多世紀的鐵腕治污,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經驗。

霧都摘帽:倫敦花了半世紀
經過這么多年的空氣污染治理,倫敦的空氣情況已經大有改善。天氣好的時候,藍天白云,空氣清新,很讓人心曠神怡。

倫敦治理空氣污染利器:

一.立法提高監(jiān)測標準,改善空氣質量;

二.科學規(guī)劃公共交通,減少道路上行駛的車輛;

三.控制汽車尾氣、減少污染物排放;

四.科學地建設城市綠化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