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1日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8個節(jié)氣--小滿。每年5月21日或22日視太陽到達黃徑60°時為小滿。這時我國北方地區(qū)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處于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滿。此時宜抓緊麥田蟲害的防治,預防干熱風和突如其來的雷雨大風的襲擊。
謹防干熱風 確保小麥豐收
那么什么是干熱風,農(nóng)業(yè)上應該如何預防呢?
初夏季節(jié),我國一些地區(qū)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種高熱、低濕的風,這就是干熱風,也叫“熱風”、“火風”、“干旱風”等。它是一種持續(xù)時間較短(一般3天左右)的特定的天氣現(xiàn)象。
由于各地自然特點不同,干熱風成因也不同。每年初夏,我國內陸地區(qū)氣候炎熱,雨水稀少,增溫強烈,氣壓迅速降低,形成一個勢力很強的大陸熱低壓。在這個熱低壓周圍,氣壓梯度隨著氣團溫度的增加而加大,于是干熱的氣流就圍著熱低壓旋轉起來,形成一股又干又熱的風,這就是干熱風。強烈的干熱風,對當?shù)匦←湣⒚藁ā⒐瞎稍斐晌:Α?/P>
氣候干燥的蒙古和我國河套以西與新疆、甘肅一帶,是經(jīng)常產(chǎn)生大陸熱低壓的地區(qū)。熱低壓離開源地后,沿途經(jīng)過干熱的戈壁沙漠,會變得更加干熱,干熱風也變得更強盛。位于歐亞大陸中心的塔里木盆地,氣候極端干旱,強烈冷鋒越過天山、帕米爾高原后產(chǎn)生的"焚風",往往引起本地區(qū)大范圍的干熱風發(fā)生。
受干熱風傷害的小麥
在黃淮平原,干熱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以該區(qū)域的大氣干旱為基礎。春末夏初,正是北半球太陽直射角最大的季節(jié),同時又是我國北方雨季來臨前天氣晴朗、少雨的時期。在干燥氣團控制下,這里天晴、干燥、風多,地面增溫快(平均最高氣溫可達25℃-30℃),凝云致雨的機會少,容易形成干熱風。這種干熱風,對這一帶小麥后期的生長發(fā)育不利。
在江淮流域,干熱風是在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部的西南氣流影響下產(chǎn)生的。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是一個深厚的暖性高壓系統(tǒng),自地面到高空都是由暖空氣組成的。春夏之際,這個高氣壓停留在江淮流域上空,以后逐漸向北移動。由于在高壓區(qū)內,風向是順時針方向吹的,所以在副熱帶高壓的西部,就吹西南風。位于副熱帶高壓偏北部和西部地區(qū),受這股西南風的影響,產(chǎn)生干熱風天氣。初夏時,北方仍有冷高壓不斷南下,勢力減弱,發(fā)生變性;當它與副熱帶高壓合并時,勢力又得到加強,使晴好天氣繼續(xù)維持,干熱風就更加明顯。
在長江中下游平原,梅雨結束后天氣晴朗干燥,偏南干熱風往往伴隨"伏旱"同時出現(xiàn),對雙季早稻(或中稻)抽穗揚花不利。
干熱風對作物的危害,主要由于高溫、干旱、強風迫使空氣和土壤的蒸發(fā)量增大,作物體內的水份消耗很快,從而破壞了葉綠素等色素,阻礙了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合成過程,使植株很快地由下往上青干。尤其是干熱風,常常和干旱一起危害作物。作物根部本來就吸不到應有的水分,而干熱風卻又從莖葉中把大量的水分攫取走了,因而使作物更快地萎黃枯死。
干熱風常發(fā)生的初夏時節(jié),正是我國北方小麥灌漿時期,碰上干熱風,麥穗會被烤得不能灌漿,提前“枯熟”、麥粒干癟,粒重下降,導致嚴重減產(chǎn)。
干熱風的危害程度,還與干熱風出現(xiàn)前幾天的天氣狀況有關。如雨后驟晴,緊接著出現(xiàn)高溫低濕的燥熱天氣,危害較重。在干熱風發(fā)生前如稍有降水,對于減輕干熱風危害是有利的。從播種時間的早晚來看,晚麥容易受害。所以,農(nóng)諺說:"早谷晚麥,十年九壞"。從農(nóng)時來看,小滿、芒種是一關,農(nóng)諺有"小滿不滿,麥有一險"的說法。就是說,小麥在小滿時還沒有灌漿乳熟,是容易受到干熱風危害的。
預防干熱風,應盡量采用早熟品種,遇到于熱風時要很快澆水,噴灑草木灰水,比例是1斤草木灰,對水5斤,每畝噴40-50斤。也有噴灑石油助長劑:助長劑1兩,對水100斤,噴灑后能提高葉片含水量,增強保水能力,加強光合作用,減弱呼吸強度,能防御干熱風。此外,提前施氮肥,灌漿時控制使用氮肥,基肥里增加磷肥,都有利于小麥灌漿,對防御干熱風有一定的效益。另外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雷雨大風的的多發(fā)時段,各地應該時刻注意天氣預報,盡量避免上述災害性天氣給我們帶來的損失。